涉密人员上岗,须系好第一粒扣子
加强保密管理、履行保密义务,归根结底,核心在“人”。涉密人员管理是否到位、涉密人员是否履行保密义务是一个机关单位能否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因素。涉密人员管理在上岗、在岗、离职离岗几个重要阶段须做好审查、教育、出入国(境)管理、脱密期管理等重要工作。近期,部分案件显示,由于对保密工作与涉密人员管理重视不足,不少机关单位存在涉密人员审查确定不及时、保密教育不到位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新上岗员工不懂法、不知密,以致造成过失泄密、拱手送密等案件。
典型案件
案例1:2018年5月,某事业单位新入职员工贺某被安排在秘书部门工作,由于初入职,对工作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未履行涉密文件销毁管理规定,将3本秘密级汇编书籍交给保洁人员处理,保洁人员将书籍当作废品,卖到了流动废品收购站,被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进行了收缴处理。事后,有关部门给予贺某记大过处分。
据了解,该单位由于任务较重,十分需要新入职员工及时开展工作。虽然秘书部门岗位均为涉密岗位,但是该单位想当然地认为贺某初入职,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国家秘密文件,所以既未进行涉密人员审查登记,也未开展保密教育,导致贺某对接触的文件性质与工作内容不了解,完全没有意识到经手的书籍属于涉密文件,也完全不清楚涉密文件销毁程序,直接造成了泄密事件的发生。
案例2:2017年7月,某机关工作人员陶某在加班过程中,由于急于传达某文件精神,将一份密码电报拍照上传至微信群中,后被大规模转发,造成了泄密事件。事后,有关部门给予陶某记大过处分。
经了解,陶某入职不满1年,虽然已被确定为涉密人员并签订了保密承诺书,但尚未开展保密教育,对涉密载体种类形式、泄密渠道等了解不够。平日里常见到的是左上角标注密级与保密期限的涉密文件形式,对密码电报类文件是第一次接触,未注意到密级与保密期限标注在文件的其他位置,导致了过失泄密的后果。
案例3:2018年,有关部门在对某单位进行保密检查时发现,多名工作人员在连接互联网的非涉密计算机中违规存储处理多份涉密文件资料。经查,部分责任人还存在违规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传递涉密文件的情况。事后,有关部门给予多名责任人党纪、政纪或组织处理。
由于工作原因,该单位大量借调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帮助工作。许多岗位涉及制作、复制、收发、传递、保管国家秘密载体,但该单位认为借调人员流动性强,加之涉密人员审查登记手续复杂,故只要求部分借调人员签订了保密承诺书,几乎从不进行涉密人员审查,亦未开展系统的保密教育,导致借调人员经手处理传递大量涉密文件资料,文件资料收发、流转、保管情况混乱,计算机以及移动存储介质违规使用情况时有发生。
几项措施
保密管理首先要注意对“人”的管理,其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保密意识与保密习惯。涉密人员在上岗之初便系统掌握保密法律法规,养成良好保密工作习惯,系好上岗的第一粒扣子,不仅是对新入职员工未来工作的负责,也是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涉密岗位确定有据。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规定,特殊岗位如制作、复制、收发、传递、保管、维修和销毁国家秘密的岗位;涉密信息系统有关建设、管理、运维等岗位;承担涉密科研项目研究、管理任务的岗位;从事国家秘密产品生产的岗位以及相关管理岗位;定密责任人岗位等,可确定为涉密岗位。在工作中,年产生、处理国家秘密达到一定数量的岗位,也需根据实际确定为涉密岗位。而在上述岗位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正式员工,无论身份如何,都应当确定为涉密人员。涉密岗位的确定有利于涉密人员的统一管理,“在岗则涉密,离岗必脱密”,是机关单位人员流动首先遵守的重要规范,上岗与离岗是涉密人员管理重要分水岭。上岗之前,必须保证涉密人员登记备案、保密教育等工作做到位;离岗则必须保证脱密管理到位。
其次,涉密人员审查、确定及时。涉密人员上岗必须先审后用、严格把关,审查通过后方可上岗。涉密人员登记备案需及时,不可等到工作人员上岗后再履行手续。通过签订保密承诺书、确定涉密等级、上缴出入国(境)证件等手续,工作人员的身份发生质的变化。这就要求,从身份确定的那一刻开始,涉密人员便需要绷紧保密弦,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足够的认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将保守国家秘密放在工作的首位,主动培养严守国家秘密的习惯,并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予以高度重视。
最后,保密教育全面有效。对于机关单位新入职的员工来说,通过积累经验教训,可以从出错与纠正中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但对于涉密人员来说,出错与纠正的过程代价极大,因为一旦出现泄密,不仅涉及一个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单位,而且关乎国家秘密的安全。涉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比普通工作人员多了保密这样一份重要的责任,在上岗之初,必须夯实保密知识基础,全面深入了解保密法律法规以及机关单位关于保密管理的相关规定。机关单位在进行保密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重点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掌握保密形势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培训,尤其是在容易出现保密漏洞的环节,如保密事项范围、涉密文件保管、涉密材料复制、涉密信息传输等方面,进行特别强调。
(转载于《保密工作》杂志2019年第8期)